-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31 5:19:23
- 阅读: 次

从化市太平镇钱岗古村,一个始建于明朝的村落,居住在这里的是“宋末三杰”之一陆秀夫的后裔。
这个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着900多座房屋的村落,比从化建县的时间还早200年,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一说,其历史悠久可见一斑。
陆耀洲老人今年80岁高龄,是陆秀夫第33代世孙。在著名的广裕祠前,陆耀洲老人指着房檐上一块长达八九米的封檐板告诉记者:“整个钱岗古村最宝贝的就是这块板子,现在这块是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封檐板刚发现的当天就被博物馆收走了。”
所谓封檐板,就是钉在屋檐下既能保护桷头不朽,又起到了装饰作用的木雕刻板。这块封檐板原本是用长马钉钉在西更楼的屋檐下。与岭南民居封檐板常见的花鸟戏曲纹样不同,这块封檐板刻画的竟然是真实的珠江江城图!
老人苍老的目光在这块封檐板上摩挲,这块封檐板在陆氏子孙头上挂了几百年,虽然他们不懂文物,但对这块古老的木板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古物都被“破四旧”,砖雕、灰塑、木雕上的花纹、人物头像统统被铲去,淳朴的钱岗村民用黄泥糊在这块木雕上,写上革命标语,才保住了这件重要的文物。
尘封多年,这块封檐板得以现世还得多亏了政府的一次府第民居补查。2000年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继续补查府第民宅的通知》,时任从化市委书记的陈建华(现任广州市市长)领队组团普查文物,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就是在这次“急需补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明清古村落——钱岗古村,进而发现了这幅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珠江江城风情图。
据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回忆:“普查当天有记者在场。在发现这件文物后,我们担心这件宝贝一经媒体报道肯定会引起注意。文化局、博物馆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当天就将它运到广州博物馆保藏,并按原样复制装回原处。”
同年底广州博物馆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指示下,并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妥善安全地将这块清代广州木雕“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运回了广州,并入广州博物馆作永久收藏。
经过专家初步研究表明,这块封檐板的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为我国境内目前所见唯一一块,也是最早的一块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其画法仍为我国散点透视法,与兴起于18、19世纪的那些受西洋画法影响的外销画有别。
程存洁告诉记者,在岭南,木构建筑中常见的是雕花封檐板,从化发现的这块封檐板内容却详细生动地描绘广州珠江江城风土人情,这在当时看来是极为难得的。
为什么这块稀有的写实木雕封檐板会在距离广州70多公里的钱岗村出现?程存洁分析说,同时代广州有不少外销画描绘了江城图景,但从没有人想过把它雕刻下来,其实对于当时的木雕工匠来说,雕刻这样一幅作品并不难,主要是囿于观念。
钱岗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据清朝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编纂的《广州府志》记载,从化人品质朴素,勤劳耕读,有气节,读书学识成为当时风气,中举者颇多,村民文化知识素养高,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绘画素养。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珠江江城风情图”得以产生,并让当地人接受以至得到良好保存。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