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5/9/23 13:44:12
- 阅读: 次
9月14日,是一年一度高联比赛的日子。就在同一天,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大会上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教育经验分享。这是丘成桐先生在8月30日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后,短期内再度就教育问题发声。
丘成桐在发言中批评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过度依赖中考、高考刷题和奥数竞赛的内卷现象,导致许多有天赋的孩子潜力被埋没。“不要把人才消耗在中考、高考、奥数等反复刷题的机械训练中!”这句话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他举例说到,不管是求真书院这些年的培养经验,还是他到全国各地考察看到的,我们国家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小孩子,有的甚至初一年级就开始有能力学习高等数学,这与数学是门早熟的学科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目前的教育资源和他们的能力还不是十分匹配。这些孩子只能从培训机构或者竞赛教练等渠道学习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注重奥数应试技巧的培训。还有的热爱数学的女生,因“奥数竞赛更偏向男性”这类刻板印象,而过早放弃了进一步探索。事实上,通过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清华大学招收的女生,从第一年的仅仅 1 名,增加到如今每年至少 10 名。这些女孩子进来之后,在一个集体中,成长得很好,不比男孩子逊色。
丘成桐直言,当下,我们亟需一批杰出的中国学者领导我国科技发展,就必须考虑特殊顶尖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只从单纯升学、就业角度(例如进入名校、学习热门专业、追求高薪待遇等)考虑教育。从个体角度,考虑以上现实的目标,无可厚非。从国家角度,如果只讲究教育公平,而不去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顶尖人才,那么几十年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几年后再改正,恐怕为时已晚。
丘成桐认为,顶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院的全过程。顶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因材施教。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可以给予这些最优秀的学生,投入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不要把人才消耗在中考、高考、奥数等反复刷题的机械训练中。这些学生最有希望未来带领中国的基础科学,以及科技发展方向,是重要的战略人才储备。
最后,他呼吁,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跨时代工程,需要来自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投入,不可急功近利。
丘成桐的讲话对我触动很深,也引发了我一些认识与思考:
首先,识别并保护孩子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可能体现在数学、文学、艺术或领导力等不同方面。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奥数或刷题,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在哪些领域表现出特别的好奇心和潜能,为他们提供真正适合的资源和支持,而非盲目跟随刷题风气。
其次,打破“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式。中考和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应当让孩子更多接触前沿科学知识,培养其学术品味与格局,这比机械刷题更有价值。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第三,积极挑战性别刻板印象。正如丘成桐所提到的,不少有数学天赋的女生因社会成见而放弃进一步学习。我们应鼓励所有孩子不受性别限制,自由探索兴趣与潜能。女孩同样可以在数学等理科学科中取得卓越成就,关键在于提供公平、科学的培养方式。
丘成桐的发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反内卷的道路:不是不努力,而是要让努力的方向与孩子真实的学术潜力及国家需求相匹配。作为家长,我们既需直面现实的教育压力,也应有眼光和勇气,为孩子选择更合适的成长路径。
打破内卷式教育的困局,为孩子营造更健康、多元的成长环境,既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更为国家培育能应对“卡脖子”难题的尖端人才。这条路需要勇气与远见,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和国家的明天,这场教育改革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团火——一团探索未知、改变世界的火。愿我们共同守护这团火,而不是让它熄灭。
来源:网络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