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展

艺术家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 > 书法 > 潜心传统 莫学时风——对书法爱好者的几点建议
潜心传统 莫学时风——对书法爱好者的几点建议
  •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7 23:37:01
  • 阅读:

今年10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江西省文联主办、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将在南昌市举行。如此高规格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单项展,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省举行尚属首次,此前我省于2014年举行的“王安石奖”和“陶渊明奖”两个全国书法展属于冠名展。

为了给大家的隶书学习、创作指点迷津,提高入展成功率,本报特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撰写此文。他多年来担任全国展的评委,熟悉当前全国书法创作的整体情况,指出的问题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应有启迪。——编 者

当前在中国书协各项展览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书法热潮席卷全国,书法创作空前繁荣,书法队伍不断壮大,加上全国各大院校开设书法本科教育,各级书法高研班、培训班逐渐增多,这些都对书法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关注和参与各类全国展,年轻作者开始成为国展主力军。但这些年轻作者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没有给自己定位,缺乏方向性,缺乏专业书家的正确引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从近些年全国展览的来稿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追随当代名家,形成了新的流行时风。

在这个问题上,隶书表现得尤其突出,应该引起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一批年轻作者不学汉隶,不学传统,急功近利,直接取法当代名家,学习时人,以快餐式的心态对待书法,作品千人一面、毫无传统,成为当代流行隶书时风,且逐渐风靡全国。其表现往往是用一位或者多位名家作品风格来七拼八凑,东倒西歪,做些小扭曲、小变形,没有传统、没有自我、没有原创,一味模仿当代名家。因为取法太低,所以作品格调低俗,在全国书法展评审中取法时人的作品很难入展。中国书协一再强调“注重传统,取法多元化,注重风格的多样化”。今天,参与全国展的投稿作者都应该反思。学时人的作者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找准方向,不要再依赖名家、吃名家剩饭,以致让自己无路可走。汉代碑刻如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鲜于璜碑、西狭颂等,简帛书如马王堆帛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等,均为经典的隶书学习范本。只有取法传统、回避模仿当代名家之作,才是学习隶书的不二法门。

二是取法单一,清代隶书无人问津。

清代是书法史上隶书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如尹秉绶、邓石如、赵之谦、金农、郑盙等在书法史上都有显赫的地位。当代隶书创作除了一窝蜂地学习当代名家、年轻作者相互模仿之外,真正能潜心从汉碑、简帛书入手学习的作者较少,取法清代隶书的作者更是少之又少。记得在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中,唯一的一件取法邓石如的隶书对联能够获奖,足以说明中国书协给了浮躁的当代书坛一个明显的信号。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隶书的创作中要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多渠道取法。

三是用字不规范,随意性太大。

在当前隶书的创作中,一部分作者在书写汉字时结构不规范,随意增减笔画,随意改变汉字原有的结构和字形,在简帛书的创作中表现尤甚。本人认为,无论是写汉碑,还是写简帛书或清人隶书,字法一定要规范,没必要故弄玄虚用生僻字和异体字来改变汉字结构,更不能生造字。当然,在古代碑帖中某些字有增减笔画或改变写法的现象,经过长期的沿用,古今已经通用,属于约定俗成,在创作中是可以取法的。全国各大书法展中有部分作品因为书写不规范、有造字嫌疑而被打掉,我们当引以为戒。

以上三点是当前隶书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学时人的流行隶书时风,已蔓延到整个书坛,这种不正常的学术风气一定要刹住,让大家重新回到学习传统的正确道路上来。

相关文章
行为书法是书法逆流
行为书法是书法逆
>如今很多人写毛笔字不再用手了,他们开始用嘴、肩、脚、肘、胳肢窝等身体部位直接“写...[详细]
著名书法家张海作品欣赏
著名书法家张海作
> 著名书法家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详细]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冰凌花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穿越搞怪雕塑引热议
穿越搞怪雕塑引热议
>  郑州百年德化新街地下商场内的穿越搞怪雕塑:关...[详细]
艺术作品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详细]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艺术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