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8 22:55:48
 - 阅读: 次
 
12月25日,“守望乡愁——2016何德能碉楼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江门开幕。这是广东首个大规模以碉楼为主题的个人作品展。87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碉楼背后的历史沧桑和文化情怀,更有一种浓浓的碉韵乡愁。作为著名国画家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弟子,这是何德能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在继承李家山水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展览截至2017年1月2日。
南方日报记者 宋金绪 实习生 杨冰鑫 陈丹凡
现场
用画笔记录碉韵乡愁
在江门市文谷书苑,87幅以碉楼为主题的国画作品依次展出。在画面之上,碉楼塔影、青瓦小屋、茂林修竹、乌篷水景呈现了独特的碉楼景观,碉楼与树林在浓淡墨韵的辉映之下,有一种浓浓的乡愁。
为了这次碉楼的作品展,何德能准备了5年的时间。他一开始主要是写生,“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碉楼乡村写生。我是老师,每年的寒假暑假也会去写生,一年下来我大概有4个多月在写生”。
这几年,何德能创作了300幅碉楼作品,另外还有几百幅写生稿。这次展览就是从几百幅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何德能的作品很多都是长条型构图,“这样可以展现的画面更大,开平一带是平原,用长条来展现的场景更大”。
江门美术馆馆长王畅怀说,江门本地有许多画家画碉楼,何德能画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的碉楼作品中,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合一,在画面上有很多诗都是他自己创作的,对本土的题材精神把握得很准确”。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大部分都是建造于19世纪初叶,广大侨胞为了防洪防匪,保护侨眷安全,纷纷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现在开平有1800多座碉楼,与周边的村落、稻田、小桥、流水、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奇特而美丽的景观。
碉楼作为一种历史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如何画好碉楼,把碉楼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凝结的故事和沧桑感展现出来,非常考验一位画家的功力。
何德能说,很多人都有乡愁,远在海外的华侨更是如此。“我在画面中画得非常多,比较复杂,我是希望通过浓墨重笔来展现浓浓的乡愁,因为淡淡的笔墨是无法体现心中的乡愁的”。
何德能祖籍贵州,在江门居住21年了,他常常想念父亲的吊脚楼。他自己也有浓浓的乡愁,“通过画画,我想记录下华侨用生命和灵魂铸造的家园记忆,展现出他们感怀离开故土、艰苦创业而不忘关爱家乡的赤子深情,描绘出每一个游子浓浓的碉韵乡愁。同时也寄托了我的一种乡愁”。
探索
为碉楼立传
何德能从小受伯父和父亲的影响,喜欢写写画画。1982年,他进入德江师范学校,就开始跟随徐悲鸿南国艺术学院学生冯建修学习中国画。1991年,何德能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在铜仁学院教了四年书。1995年,何德能来江门任教。
三年前,何德能跟随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学习,专程到北京学画三年,“我从李老师那里学到了艺术创作要去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更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故事和乡情、人情。同时,做人要真诚坦荡,人品如画品。对于艺术创作要谦虚认真”。
李小可提出的为山河立传、为人文立传更是深深影响了何德能,“李小可老师画黄山,画徽州,也走进贵州,为瑶乡洞寨立传。我深受启发,我在江门生活了20多年,江门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碉楼是广东省的著名人文名片,我觉得有责任去画自己的家园,表现我对家乡的情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见证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它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走进碉楼背后的情感世界,自己才能对碉楼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去表现碉楼,在展现出华侨的情感同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何呈现不同碉楼的特色,何德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其实每座碉楼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结构和特色。每位华侨在修建碉楼时都有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记忆,结合在国外看到的喜欢的和国内的特点,每个碉楼是不一样的,我尽量从真实碉楼形象中找寻它们的不同点”。
明年,何德能计划带着他的碉楼作品到广州、北京展览。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