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9 3:27:16
 - 阅读: 次
 
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畅谈艺术强调创作不能“按部就班”
记者专访了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张世范,从他的从艺经历和艺术追求中,能让人感到一位老艺术家的执著追求和风骨。谈及艺术,他表示:画作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记者杜琳
一本《解剖学》成为启蒙
和许多同龄的老艺术家一样,张世范从小喜画,学龄前就酷爱画画。但自小在农村上学的他,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全凭自己的一腔热爱。所幸的是,在五年级时他遇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好老师。虽然这只是他美术的启蒙,却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令他感激至今的就是家乡当年那位清华毕业的李老师,他因身患中风,才不得不回老家教书。因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他在课堂上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孩子们就能上音乐课、美术课这些一般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艺术课程。“你喜欢画画,长大要当画家,不管怎样也都是一‘家’。”这是李老师说的最让张世范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那时的张世范照着报纸在墙上画讽刺漫画,也给学校画壁报。然而最让他受益的,是从李老师那里得到的一本医学用书《解剖学》。“老师说,把这本书弄懂了,你就能画好了”。不久以后,小学简单的美术课就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和挑战心,他用50个自己攒下来的老铜钱,换来了同学的一盒水彩颜料,得到时如获至宝地抱着舍不得撒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临摹俄罗斯风景油画、画报纸上的轿车照片,寻找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画画。村子里有大大小小27座庙,每天上学前都会在庙里转上一大圈去看墙上的壁画,关帝庙里的《三英战吕布》和三国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吸引着幼年的张世范。
直至成年,从事美术事业之后,张世范每年回家乡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看望对他具有非凡意义的李老师,还会把自己在师范的习作给李老师看,请老师指点。
自始至终 心系农民
说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张世范小学毕业时已经17岁了,这个“超龄毕业生”因为不愿去学徒,一门心思想上学,家境窘迫之下只能“去考那些不要钱的学校”。于是凭借绘画才华他来到了通州师范,接着又在1956年被学校保送到天津美院前身、当时的河北美术学院。一步一步的进阶,为张世范一次又一次打开了全新的天地,他开始系统学习美术史,并在最后两年选专业时选择了油画,还在毕业后被选入罗马尼亚专家埃乌琴·博巴油画训练班进修,成为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
  “上学时我就比别人画得多,在早晨6点出早操前,我会每天从外面画一幅油画再回来出操,节假日也都在画画,一暑假能画出40多张水彩。现在想想,上学这一步,我是走对了。想想当初如果没有求学,现在的我可能也就是个业余画画的。”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