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8 23:43:47
- 阅读: 次

邹正自作的《咏辣椒》诗。
杨胜群
在我熟识的艺术家中,唯有书法家邹正不仅始终自诩“草根”,而且常常自曝自己是“三无”之人——无学历、无背景、无钱财。在他自己提供的简历中,也看不到“师从某某大师”的话。很多人称他为“草根书法家”。
邹正的家乡在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华容县。我对那里的山水草木很熟悉,因为那里也是我的家乡。八百里洞庭沃野,草肥水美,曾经是“扁担插下去都会发芽”的地方。那里的草用火烧过,用水淹过,十天半月之后又是一地新绿和蓬勃。就是这样的地方,曾变得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百结衰草。邹正是在饥饿、疾病和失学中长大的。但他如同一棵顽强的小草,不向命运低头,16岁那年毅然背起行囊,走出乡关,只身外出学艺谋生。这一走就是34年,走出了他人生的新绿,走出了他人生的蓬勃。
邹正学艺的道路,也是他谋生的道路。他浪迹湖南湖北城镇乡村,靠给老人画遗像、给人家红白喜事写对联为生。世俗的势利,也许在底层社会不是太厉害。他又是那种给一点阳光雨露就能发芽的“草根”。他居然在长江边一座小城有了自己的事业,并娶妻生子。小城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在那里,他认识了很多人,结交了很多朋友,有文化人,但更多的是“草根”——耕樵渔猎者。可以想见,这个驿站对他的人生和艺术生涯有何等独特的意义。
一个人出身“草根”并不难得,难得的是不管贫贱富贵都始终保持“草根”心性和情结。邹正成器之后,走进了大城市,但他本色不改,不朝不仕,偏居城市一隅,过着他的“草根”生活。作为书法家,他正是这样从原生态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激情和源泉,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感知和自然美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走进了大雅之堂,走出了国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有的评论说邹正是由“草根”进而到“楚狂人”,写出了他的一种风貌,也道出了楚文化对他的影响。洞庭湖畔是楚风氤氲之地,湖湘文化膏腴之地,邹正生于斯,长于斯,学艺谋生于斯。尽管生活曾经对他有过不公平,但是这个社会和时代造就了他,他感恩社会和时代,也爱这个社会和时代。他主张书法创作要融进“精神旋律”和“情感语言”。这种“精神旋律”“情感语言”在他那里,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情结。作为一个书法家,他的这种忧患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对书法艺术界的种种浮躁和虚华总是指斥无遗,不留情面。有人说,邹正为书为文总有一种喷薄而出的情绪,这种情绪大概就是一种“忧患”情绪,也是一种“草根”情绪。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