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9/3 0:51:58
- 阅读: 次
最近,我拜读了山东画家萧维永的山水画作品,欣然作诗一首《题萧维永山水画》:“沂水蒙山寻大美,晴川雪景寄真情。心源造化相融会,笔墨翻新写性灵。”
萧维永1946年生于山东临朐,祖籍沂水。他从沂蒙山区的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齐鲁画坛的一名山水画家,固然归功于名师传授和个人勤奋,也得益于沂蒙山水的自然滋养。正如他所说:“生于沂蒙,长于沂蒙,沂蒙山水给了我许多创作灵感。”画家的家乡沂蒙山区曾经是穷乡僻壤,却保留着原生态的雄山秀水,仅仅东镇沂山的古松林、狮子崮、石门坊、老龙湾等名胜,就足以为画家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尽管几十年来萧维永从家乡沂蒙山区出发,几乎走遍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泰山、崂山、黄山、九华山、桂林、三峡、长白山、五指山、天山、张家界、武夷山、太行山……创作了大量风光各异的山水画,但沂蒙山水的大美景象仍然是他的创作灵感的最深源泉,也是促成他的雄浑壮阔的北派山水风格的根本元素,甚至在他所画的祖国各地的山水画中都依稀可辨沂山古松林的影子。
萧维永自幼酷爱绘画,20世纪80年代起师从山东画家黑伯龙的弟子、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硕,21世纪初又相继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进修。进修期间他精心临摹过清代名家龚贤的一幅14米的山水长卷,颇受崔晓东教授赞赏。从师法黑伯龙、杨硕到传承龚贤、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崔晓东诸家的笔墨技法,萧维永的山水画在临摹、写生和创作过程中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雄浑壮阔的北派山水风格。他说:“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登堂入室的必要途径。然而,师古人更要师造化,自然山水是画家的艺术源泉。只有通过写生,才能验证传统技法,感悟天地大美,活用传统,运用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式解决问题。”唐代画家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明了“造化”与“心源”的辨证关系。“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是指性灵。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与“心源”是客体与主体互渗交融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取舍和改造,根据表现画家的情感的需要重塑自然的形象,即“妙造自然”。写生是沟通“造化”与“心源”的最佳途径。我说过:“如果不经过写生阶段,作品纯凭主观臆造,信手涂鸦,结果难免缺乏自然的生机,陷入僵化的程式;如果停留在写生状态,作品简单模仿自然,毫无想象,结果难免缺乏情感的表现,沦为机械的复制。”中国山水画的终极目的,不是复制山水的形貌,而是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北宋画家范宽初学李成未臻佳境,曾感叹:“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可见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同时“师心”,才是创造山水意境、抒写画家性灵的关键。黄宾虹主张不仅要“师造化”,而且要“夺造化”。他说:“江山美如画,内美静中参。”“内美”既是自然本身内在的美,也是画家性灵内在的美,画家只有在对如画江山的静观中才能参透“造化”之美与“心源”之美契合的奥妙。而这种“内美”又需要通过画家的笔墨表现出来,因此黄宾虹特别重视笔墨,强调“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程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精神、描绘对象和画家情感的变化不断变化、更新。笔墨变化、更新的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萧维永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理论并付诸实践,陆续创作了“晴川山水”和“雪景山水”两大系列作品。无论晴川山水还是雪景山水,都寄托着画家的真情实感。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