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8 2:47:24
- 阅读: 次

本次在上海的画展2016年4月23日至29日结束,展览地点在华山路1358号,华山名邸7楼。
黔香•墨香——代前言
夏培民先生的画展如期开展了。夏培民是何许人也,以前並不知晓。直到有位朋友寄来夏先生的画集,我才大吃一惊。惊得是我孤陋寡闻了,惊得是我们还有这么一位会画画、懂画画的人没有被发现、推介,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夏培民的人物画,造型准确,线条饱满、流畅,善于抓住场景以及环境的变化,注重人物内心的描述,使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能一下子进入场境与画中人物同生感应。夏培民的作品能让人暗渡情怀,这与他注重写生,深入社群有直接关系。其作品的素材来的都是第一手资料,不是去靠相机对着照片的画皮;而是与人物交流,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从中感爱其生活的不易。这样画出来的作品,一定是从心窝里流出来的原始积累,所以极富艺术的感染力。
后来我问夏先生,为什么不早走出来,让世人了解您的水墨艺术?夏先生说:“上海哪能随便来,上海的刘旦宅、韩敏、华山川、颜梅华、戴敦邦、贺友直等画家一直是我崇拜、欣赏的人物画大家。到这里来办展,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笔墨意趣和艺术成就,来了也会让人取笑的。选择在现在来办展,我觉得是可以出来了,同时也是向上海的前辈们、艺术同行汇报成绩,是来交作业的”。
夏培民是实在人,说的是实在话。那么夏培民的人物画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在我看来,就目前整体的人物画科来说,夏培民那是要靠前就坐的一位实力派画家。
去年7月份夏培民先生在上海举办过一个画展,画展很成功。也就是这次画展,才引起海上艺术家、媒体以及收藏家们的关注。夏培民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人物;事实上,目前仍有一大批画家,仍然是照猫画虎并没有脱离前人如改琦笔下的病态形貌。夏培民的人物画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并注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气息,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的结合起来,创造了夏氏灵动的、含蓄的水墨人物。夏培民笔法轻柔,但笔触不轻;聚水堆墨,随类生发,艺术的再现了生活的美好,以及劳苦、忧伤的世情世俗,但其基调是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优美的画面透露出作者对民风民情的寄予和讴歌。
在我看来,夏培民的作品是以民风民俗为主,讲究环境的营造,通过娴熟的笔触,直截了当的告诉人们,这是哪里?她们在做什么?布局以中景为主,重点是突出人物,并巧妙的用大小写意,优化画面了的张力,这就是一位大画家与一般画家不同的地方了。
这次展出近60幅作品,大都是他近作,总体基调也仍然别样的水墨年华。黔香墨香,缘起芬芳。
在筹办这个画展中,得到了策展人王菲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仲敬干(学术主持)
2016年3月31日
“我曾在贵州生活过多年,了解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贵州也有很多优秀文艺作品,都非常具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一旦走出来,就是成功,一定能打动人。贵州画家夏培民这次上海举办画展,就是贵州艺术家的一次成功展示。我们可通过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文化艺术,对推进贵州文化艺术与上海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有很好的意义。”
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在2015年7月4日夏培民《水墨情缘》画展开幕式致词
培民:
见到你十分高兴,看了你的画,十分感动!由于我曾经常接触过很多大师的原因,看不少画展,很少能够打动我。但是,今天,我看了你的人物画让我激动不已!希望你经常来上海走走,我们多交流!
江东人夏振亚于上海三栖堂 2014年 10月1日
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金鸡奖”评委,上海现代书画艺术社社长
今天抽空去参观夏培民画展。展品时空跨度大,画种跨度也大。如果策划成一个兼带学术性的文献展,就更理想了,题目可称"永远的初夏如花",意指画家艺术生命力的永恒。画展中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夏老的人物画。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中国美术史中人物画如何转向山水画的。想当初魏晋"文的自觉"年代,顾恺之顶天立地人物何等传神。哪知日后"玄乐"之士走进山水画,所谓天地人,人越来越渺小,以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关系,成为山水画的规则。其笔墨乐趣只能是无以复加的山水之"皴"。今日夏老笔墨当随时代,终于回归大写人物,并运用丰富的笔墨"皴"语言为人物画服务。其实"皴"就是"肌理",从夏老人物国画中,可见那创造性的笔墨肌理语言是如何深入到画魂之中。于是我久久停留在夏培民的国画贵州奶奶面前,就象我久久停留在罗中立的油画四川父亲面前一样。那肌肤纹理,就象鲁迅白描的润土拥有松树皮一样的手一一给我刻骨铭心的触动。
黄明新 上海美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典汇文化艺术总监
惊喜
难怪今日的天空清朗,明媚,似泛着喜悦悦的秋辉。
就在10多分钟前,我收到一个惊喜:朋友自上海快递来了她父亲的《水墨情缘:夏培民国画集》。我喜出望外,急切切打开,扑面而来的瀚墨——高风亮节,清岚沉雅;逸美华贵,个性鲜明;画种丰富,质朴亲切:如歌如诗,气贯如虹:似海浪习风般裹携着我,潮起潮涌,如梦如幻。強烈的震撼过后,那笔墨肌理中的一颗颗灵魂,又似星月长河,璀璨于纸背眼前,只见那诗圣屈原“站"立着,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啻既厚,春雷一动,万物生发;
接下来,一曲《广陵散》,似被抚琴人,奏出磅湃、雄浑、广袤、宏浩不及的音曲。一泻千里,宽远辽阔,无边无际。
还有卖画润格、疏放不羁、作醉乡游、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及历经沦桑、蛰居农舍、嘲咏风月的陆游。
再看那:《春如故》《琵琶行》和胸挂相机的《摄影家》等等。
又端详,那些《烟雨香江》中的飞乌花卉,《雪竹林》畔的春夏秋冬。
细分辨,一幅幅《清气图》,在冉冉的《晨曲》中,正从那《春雨浴竹》,袅袅升起,和着《风声竹响》,绕过《紫藤》,《任尓东西南北风》,在累累丰硕的《秋实》间,结出满满的《醉秋》,绽放出芬芳的《天香》来。
刹那间,弄得《梨花》和《寒梅》也络绎缤纷,急匆匆予约了《春风》,在下一扇《窗前竹影》的郁荫下,去拜会了《四君子》。
然后呢,兴高彩烈地又躲进《夏曰清凉》里,去品《琴伴古馨香》,去赏《兰草》《牡丹》,嬉戏于《清莲》《小荷》……
就在我目不暇接地观光赏花、惊叹连连时,蓦然回首,眼神又盯在了《侗家阿婆》面前,怔怔。呆呆。如同多年前,久久停目在罗中立先生的《父亲》前,那肌肤纹理,将我带到了那年初冬,我刚满十八岁,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故居,第一眼“看”到先生笔下的润土,带着万般故乡情节,喁喁向我走来……
我虽未见过夏培民先生,可感谢朋友给我寄来了这厚重如山,清岚之气绕绕不绝的画册。我顾不得深思熟虑,甚至顾不得仔细阅读来了解全书。就按捺不住地草草提笔,胡诌乱语一通。
哎,我笑了笑,笑自己人已不小,却难改秉性,难怪母亲还总嗔叹我:猴儿性子。
却非但没有不恭,只有急切。

-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